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要的不是世界第一,而是孩子的未来”芬兰最牛校长解读“新课改”| 芬兰教育概述

2017-04-27 Ari Huovinen 芬兰吧

作者:Ari Huovinen,芬兰罗素高中校长,本文是他2016年在第三届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视频为第三届教育创新年会对其采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60t6w1z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家好,很荣幸来到这里。


几年以来,芬兰的教育体系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教育体制。在每年的国际考试中,芬兰学生的读写和数学能力都是排名靠前的,仅次于新加坡和中国上海。


全世界有很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到芬兰参观,试图找到这样一种教育体制背后的神秘配方。而我们并未感到自满,只有不断向前,才有可能保持正确。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国际化了,我们期望能够率先在全球打造一个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需求的环境。



【一】

已经世界领先,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

2016年8月1号,我们就新的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与各个行政区划的学校做了沟通,然后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进一步发挥,规划一些更细节的问题。


教育体系已位居世界前茅的芬兰,为什么仍要进行改革?


21世纪以来,我们所在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效应和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挑战,逼迫学校有所改变。而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也在改变,面对这些外界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改进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改变我们的教育。


那么,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呢?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对存在的认知;

第二,理解周围世界;

第三,管理日常生活。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不断成长的社区,另外一个身份是可以支持学生多元发展的土壤。这个土壤是指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志力,它既可以支持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也让他们生发出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能力。这样的多元能力也会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解答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问题。


多元能力包括七个纬度:

第一,思考与学习;

第二,文化认知,互动与交流;

第三,关爱自身,管理自己的日常活动;

第四,多媒体和多形式的识读能力;

第五,信息通讯和技术;

第六,职业素养和企业家精神;

第七,参与和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二】

芬兰新课改,到底新在哪里?

这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光是引导芬兰的孩子“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study),懂得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继续做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既具有芬兰特色,也具有国际化思维的人。


同时,改革也是为了让学校提升孩子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经历成功的感觉。这些学生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在大框架中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进步。学生们会去感受、去经历,而老师们的工作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


我们改革的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孩子更多地在教室外学习,建立信息化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环境应该是安全的,而且它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我们会带孩子去户外,去博物馆,去企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场景。一些游戏和虚拟场景也应该被视为很好的学习方式,在现代社会当中,科技已经在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一个学科都在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给孩子充分的信息和充分的机会来思考。


改革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横向的融汇贯通的能力。学习、工作、生活都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知识框架,而且还需要能够在这些不同领域之间融汇贯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包括:


  1. 思考,学习,表达,多媒体、多形式识读能力(产生和解读多样化文本)

  2. 也包括管理日常生活,关爱自己;

  3. 还包括企业家精神,社会参与,以及创建影响力。


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课程中也有所规定,尽管各个行政区划和学校有各自不同的重点,但是都认为这个非常重要。



另外,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编程的能力,我们甚至把它编进学科的学习。比如在数学学习中,编程已经成为他们的必修模块之一,哪怕是低年级。另外,我们规定,至少每一个学年都要有一个明确规划的跨学科、多学科学习模块,每一个学习模块都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习不同的主题。在学校层面,会有自定义的课程时间,以及针对不同年级个性化定制多元化的学习模块。


【三】

更好的教育体系,需要哪些重点?

把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社区,也是我们此次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非常强调学习的乐趣,还有协作的氛围,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在学校里享受自治、自主,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评估体系的改革。在评估过程当中,因为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制的学习互相在一起,所以评估也是同步进行的。不过,传统的学校学科还会继续存在,尽管它们的界限会被弱化,学科之间的合作会不断增强。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重点是合作型的教室。所谓合作型教室,就是说这个教室里面可能是几个老师同时存在,跟学生们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新的国家核心课程,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学年都需要有一个学习周期。在这个学习周期里,学生会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并评估它。而他们平时所学习的学科会在这个学习周期提供观点、概念、方法等等。至于开展哪些课题,如何融合,这就要看各个学区和学校来进行规划。


第三个重点是形成技能评估体系,这是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我们希望这个评估体系不光是为了促进学习,事实上,参与这个评估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让孩子去了解自己在框架中的学习进度,去理解和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规划,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能力在未来非常重要,而且这样的学习能力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才能够逐渐获得。



【四】

以现象为基准的学习方式

在新的核心课程上,我们也将极力推进以现象为基准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将会接受一种源自社区、源自周围世界的更加长期性的学习他们会面对真实问题,去解决和分析真实世界的一些现象。他们的教育会融合系统学习、目标还有各种学科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一起参与,形成一个共同成长的社区。


以现象为基础的学习,也是实现信息化学习的很好的教学路径。在以现象为基准的学习中,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起点,这些现象都会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比如说欧盟、媒体、科技、水和能源,如果在传统的学科学习中,这些命题就会被分割成不同的学科,这样对学生而言是去情境化的,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教育将会给人不同的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领域进行学习。在这样一个改革框架之下,它的特点是分权式领导,分权式领导是在一个变化很快的世界中创建一所成功学校所必须的。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学校做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去计划,去实现,去评估他们的学校到底怎么样。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一下,对外而言,学校需要主动去构建一个网络合作关系,对内而言它需要建立一个分享文化我们广泛地对外连接,可以帮助孩子们与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职业工作者对话,对内我们加强分享。


而学习的场景不光是在学校,也可以在学校外面,比如说在城市、乡村里,孩子有机会在问题所发生的真实场景中看问题从哪来,如何解决它。电子信息化会带来很多便利,它会改变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也会改变学校的管理方式。我们旨在建立一个电子化的管理流程,然后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建立电子化的战略。


芬兰和中国的地域相距很远,但是在线我们相距非常近,在线的合作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罗素高中是我的学校,我们这所学校是由公立学校和IB国际学校两个主体组成。我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个研讨会,带来来自芬兰的最好的教育经验,我也希望能从这里带回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经验。


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